部落格

小心!不懂在地文化的日文翻譯,可能讓跨國合作翻車

在處理中文翻譯成日文(中翻日)的過程中,我們經常聽到客戶詢問:
「這樣的日文翻譯正確嗎?」「日本人看得懂嗎?」
其實,翻譯的「正確性」只是第一步。真正關鍵的是,中翻日的譯文是否能符合日本讀者的文化脈絡與溝通期待。
這篇文章,我們想透過幾個實際的日文翻譯案例,分享文化差異在翻譯中會帶來什麼影響,以及我們如何透過專業的判斷與轉譯,讓溝通變得更加自然、順暢與得體。

1. 商務郵件不只翻譯字句──語氣轉換決定合作氛圍

在台灣的商務 email 中,我們常常開門見山,例如:

「報價單如附件,請查收。」

這樣的語氣在中文裡並無不妥,甚至代表效率與明快。但若將這句話直接從中翻日,往往會讓日本客戶感到唐突,甚至疑惑: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?怎麼語氣這麼冷淡?

這是因為日本商業書信習慣在開頭與結尾加入寒暄與敬語,這並非多餘的客套,而是文化上的基本禮儀與共識。正確的日文翻譯會是這樣:

平素より大変お世話になっております。
見積書を添付いたしましたので、ご査収いただけますと幸いです。

說的是同樣的內容,但語氣上的轉換,讓收信人感到安心與尊重。這也是我們常說的——翻譯不能只有語言正確,更需要對文化語境的掌握與敏感度。這也正是中翻日翻譯中最常被忽略的一環。

2. 制度不同,關鍵詞的意思也會變

另一個常見的日文翻譯例子,是「發票」。

在台灣,對企業而言,「發票」不僅是交易證明,更經常與請款行為綁在一起使用。
在服務完成、金額確認後,會開立發票並寄給客戶,表示「可以付款了」。

然而在日本企業之間的商務往來中,這個步驟通常是透過「請求書(せいきゅうしょ)」來進行。「發票」在日本,反而與「インボイス制度」這項新稅制有關——具體來說,只有經過登錄的業者才能開立「インボイス(適格請求書)」,用於消費稅額抵扣。

因此,若在中翻日翻譯時,將台灣的「發票」直接翻成「インボイス」,可能會讓日本客戶誤以為這是依據日本「インボイス制度」開立的適格請求書,進而將其視為具特定稅務效力的文件。不精確的翻譯不僅會增加額外的溝通成本,還可能引發誤解進而讓對方對專業度產生質疑。這類情況凸顯了在跨文化翻譯中,準確掌握雙方制度與用語背景的重要性。

3. 忽略文化脈絡,翻譯將難以傳達正確訊息

即使是日常語言,也常藏著文化差異,翻譯時若未察覺,往往影響最終理解。
例如「便當配菜」這個詞,在台灣大多指便當盒中的三樣附菜,如炒高麗菜、滷蛋、紅燒豆腐,不包括主菜(例如雞腿、豬排)。

然而在日本,對應的詞彙「おかず」或「お惣菜」,則泛指所有搭配主食的菜餚,包含主菜。這樣一來,如果將中文「今天的配菜是炒高麗菜、涼拌小黃瓜和炒蛋」直譯為:

今日のおかずは、キャベツ炒め、きゅうりの和え物、卵炒めです。

日本人可能會以為,這就是全部的菜色,便當內容「有點寒酸」。
若改用:

本日の付け合わせは、キャベツ炒め、きゅうりの和え物、炒り卵です。

則能清楚區分主副菜,傳遞出這只是便當中的配菜內容,主菜另有其他。
小小一個詞彙,若缺乏文化背景知識,便容易造成誤解。這就是我們說的:文化理解,是中翻日與日翻中翻譯中最常被低估、卻最關鍵的能力。

4. 翻譯做得好,是因為看見文化

不論是 email、合約、網站內容,還是產品包裝與文案,一份優秀的中翻日翻譯,不只是詞語的對照,更是對文化脈絡的再創造。

俗話說:翻譯是一座橋梁。
這座橋,連接的從來不只是語言,更是雙方的制度、習慣、禮儀、語感與信任。
真正的在地化翻譯,正是這樣把文化也翻譯過去,讓對方「不只看得懂,還覺得自然」。

5.讓米耶翻譯幫助您跨越真正的溝通門檻

在米耶翻譯,我們深知:語言可以靠練習,文化則需要時間與經驗去體會。

我們的日文譯者團隊除了具備專業語言能力,更熟悉日本的商業邏輯、語氣習慣與用詞風格。從日翻中到中翻日,我們皆依據情境靈活調整表現方式,確保譯文達到雙方文化的溝通共識。
作業流程方面,我們同時導入 ISO 17100 國際標準翻譯流程,從專案企劃、語調規劃、翻譯執行、品質審查到交付後回饋,層層把關,只為交出能真正「受讀者理解與接受」的譯文。

若您正在尋找真正理解台日文化差異,並擁有專業日文翻譯能力的團隊,歡迎與我們聯繫。我們期待協助您跨越語言與文化的界線,讓翻譯與在地化工作不再只是「看得懂」,而是「說得好、說得準、說得對」。

有任何翻譯需求或諮詢,請立即與我們聯絡